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吴卫光:绿道形成的慢生活将是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收藏周刊:在这过程中,你们具体如何通过实践,把艺术与新的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探究广东绿道景观的功能与美学评价体系
日前,在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岭南美术文献中心举办了“绿色·多维--广东都市绿道景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成果展暨研讨会”。这被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刘淑贤评价为,作为该中心第一次承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学术活动,将进一步提升图书馆为教学与科研提供的服务水平。事实上,这个课题确实也衍生出了40余项设计实践;获得国家级奖项1个,省级奖项3个,专利1项;政府采纳成果3项;发表论文7篇、参加全国美展1项、广东省省级展览3项……可谓硕果累累。
公众对绿道希望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收藏周刊:如果把上述的串连理解成绿道让文化有了新的连线,那么,绿道作为连线的本身,是否也有空间可以让艺术介入的?
鱼水之情 壁画
收藏周刊:那作为文明城市新开辟的公共空间,城市绿道可以如何让公共艺术的介入而变得更具有精神内涵?
吴卫光:确实是这样。实际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生活品质的提高,这里产生了巨大的视觉美学需要。以往不少艺术工作者都忽略了这一点,即只管把眼光注重了博物馆、美术馆甚至商场的公共性,但实际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持续提高,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随着绿道的全面贯通,出游已经成为了新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行走的市民越来越多,而且市民对绿道的各种生活内容上的“填充”也越来越丰富,有情侣伙伴漫步,有的骑车,也有一家几口散步郊游的,这里所形成的慢生活与在商场里的快节奏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愿意把时间留在绿道里,那么,这时候艺术就大有可为,同时也是市民吸收文化艺术最好的户外时光。
简介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公共艺术与城市绿道可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将公共艺术作品作为绿道景观
因此,具有当代艺术精神的公共艺术如何介入城市绿道空间这一个问题,将是城市绿道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吴卫光:有的,在绿道沿线设计和加入公共艺术作品--将公共艺术作品作为绿道景观,给人审美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感受,增加绿道慢行过程中的“兴奋点”。例如放置一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雕塑、装置;还有通过雕塑或者平面的形式,重现集体记忆中的场景、人物或事件,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沿线设置二维码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
吴卫光,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工业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绿道景观研究项目以多个不同的角度,从绿道的功能满足延伸至美学追求,从尊重在地文化至公共艺术介入,从健体的慢行系统至连接历史文化景点,融合红色历史景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以多维的方式研究广东都市绿道,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展览由广美图书馆副研究员吴文洁策展,而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吴卫光接受了收藏周刊的专访,他认为,绿道形成的慢生活将是未来最好的公共艺术空间。
收藏周刊:可否说,对公共艺术的运用好坏,可以作为衡量该城市文明程度的指标?
融斥之间
归途
星星之火雕塑(上)星星之火座椅(下)
吴卫光:通过绿道连接历史文化景点--就是说是利用绿道,把绿道沿线周边的红色景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保护的遗址等,通过不同的形式串联起来。或者引导市民到就近的景点参观打卡。例如广州西关都市绿道周边,沿线经过很多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景点,通过艺术设计的视觉标识对绿道使用者进行引导,进一步强化使用绿道过程的精神内涵;再例如开平社区绿道与碉楼,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把碉楼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绿道串连起来并融为一体;还有顺德北滘黄龙村党建公园,这里的雕塑艺术作品则强化了当地红色记忆。绿道同时成为线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廊道。
吴卫光:这是由我主持的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项目组成员有陈鸿雁、吴文洁、吴锦江、张健、刘琳婕、袁铭栏、王轩、余雁、朱晓斌、李彤、张宇葳等。这个项目针对珠三角结构性生态廊道保护体系缺失的问题;满足城乡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推动珠三角生态保护和生活休闲一体化及城乡建设三大方向,以艺术设计的角度进行介入,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探究广东绿道景观的功能与美学评价体系和开展广东省绿道网景观设施规划设计及改造研究。